治疗案例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报告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8-7 17:16:12 点击量: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报告

【摘要】:这是一个岗位轮换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经过谈话得知,求助者认知上存在错误观念---从“重要岗位”轮换到“普通岗位”不光彩,政治上没前途。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烦躁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以及心理测验结果和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
 

【关键词】:岗位轮换 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王某,男,45岁,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科长。大专文化,已婚,汉族。父母都是退休干部。爱人是中学教师,儿子大一学生。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王某,独生子,从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考入本地的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机关工作,三年后结婚,夫妻关系和睦、家庭生活幸福。工作一帆风顺,2003年原科长提职,自己就任科长职位。 2008年年末,机关岗位轮换从自已认为的“重要岗位”轮到“普通岗位”。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一个多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
6.心理测验结果:
(1)SAS:标准分55;
(2)SDS:标准分56;
(3)SCL-90:躯体化2.4,强迫 1.1,人际敏感2.2,抑郁2.4,焦虑2.8,敌对 1.5 ,恐怖 1.2 ,偏执 1.6 ,精神病性 1.5 ,其它 1.3 ,阳性项目数:45 ,总分:168。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均高于2分。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轮岗后焦虑不安、入睡困难、食欲减退1月余。
2.个人陈述:一个多月(2008年底)前,我们单位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进行了岗位轮换,我从重要岗位被轮换了下来,你知道这个岗位多重要吗?这个岗位的历任科长都提拔为领导干部了,我好不容易靠到了这个岗位,如果有职位空缺,我也很快就会提拔了。谁知自己命不好,不仅没提拔反尔赶上了轮岗(岗位轮换),一下子,提职无望了,前途渺茫了,政治生命从此走到了尽头,我现在上班还有什么奔头。再说,从原来重要岗位被轮换下来多丢人啊,过去同事对我很友善,工作上从不和我计较,自从轮岗后,总觉得他们给我眼色看,都在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我,就连接替我职位的同事咨询我工作上的事,我都感到是故意羞辱我,使我更加抬不起头来。我的心里压力很大,白天工作的时候还好些,就是和单位同事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特不自在,尤其是一到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总是想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呢?我现在都快烦死了,您是心理咨询师,请您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步入咨询室时衣着得体,意识清楚,谈吐大方,应答切题,条理性强,但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精神倦怠,面色忧郁。求助者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认为工作只能上不能下,虽然是平级轮岗,但自认为工作走了下坡路,是丢人的事情,觉得很没面子。轮岗1个多月来,求助者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晚上睡不好觉。以前他下班后喜欢和同事聚会,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上网打发时光。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正常,个性偏内向。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
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诊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疾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两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在近期(时间不足两个月)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本单位,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社交恐怖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轮岗)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从“重要岗位”轮换下来不光彩):个性特征偏内向。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共同协商达成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从重要岗位轮换下来不光彩”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消除自卑心理,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一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轮岗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从重要岗位轮换下来不光彩”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岗位变化、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有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和收费
 

①咨询时间: 每周1次, 每次1小时左右;
②咨询次数:4次
③咨询收费: 每次100元;
④心理测验收费: SAS、SDS 20元/次; 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操作原理:
(1)通过谈话,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已目前的情绪状态是对轮岗事件的歪曲认知造成的。
(2)认识其内在被曲解的认知,促使其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构建新的合理认知模式。
(3)以量化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最终达到纠正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2月7日
 

1.目的: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疗法。
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 ①让求助者列出本单位科长职位、职位间的关系、历年轮换提拔情况,下次咨询时进行分析;②让他找一位关系比较好的同事,问一下单位同事对自己的看法。
 

第二次咨询:2009年2月14日
 

1、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分析求助者行为问题后的错误认知;
(3)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认知。
2、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3、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从理性上能接受“岗位不存在重要与否、轮换到新岗位非不光彩”,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进行认知分析,改变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和错误观念有①“新岗位不重要、政治上没前途” ②“轮岗后同事在给自己眼色看”。
(3)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轮岗问题. 帮他形成正确的认识:岗位改变,有不适应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改变错误认识,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
(4)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 观察其情绪反应, 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5)布置咨询作业:记录与同事(接替自己岗位同事)的交往过程及情绪变化过程。
 

第三次咨询:2009年2月21日
 

1.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
2.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3.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
(4)布置咨询作业:记录参加单位集体活动时的情绪变化过程。
 

第四次咨询:2009年2月28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增强自信心;
(3)促进个人成长;
(4)结束咨询。
2.方法: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3.过程:
(1)反馈作业:焦虑、烦躁等症状基本消失,王某自我感觉目前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2)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现实问题,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3)做了SAS 、SDS、SCL-90心理测验,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4.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鼓励,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轮岗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3.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 48,(2)SDS标准分 51,(3)SCL-90量表复测,躯体化1.7,强迫 1.1,人际敏感1.5,抑郁1.7,焦虑1.8,敌对,1.5 恐怖 1.2 ,偏执 1.5 ,精神病性 1.5 ,其它 1.3 。阳性项目数:10 ,总分:117。


参考书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上册: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更新时间2014-8-7 17:16:12